内环境指细胞外液(血装、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负反馈是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形式。单纯/易化扩散:高浓度一低浓度,不耗能,被动转运。主动转运:低浓度一高浓度,耗能。葡菊糖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重吸收是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从血液进入红细胞是易化扩散。细胞膜去极化时,Na+进入细胞内属于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1)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是兴奋性,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阈强度。(2)静息电位——极化——K'外流。动作电位——去极化——Na+内流。钠泵(储备势能)活动增强——静息电位负值绝对值增大——超极化。健康人一次失血超过全身血量的 20%,有临床症状。失血超过 30%,危及生命。缺乏蛋白质和铁造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乏维生素B叶酸造成巨幼细胞贫血。(1)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可使心肌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保持收缩与舒张交替。(2)心指数: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每分排血量。心排血量(每分排血量),一般为5L/min(4.5~6L/min)。每分排血量=心率x每搏排血量。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感受血管壁的牵张刺激。(1)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肺泡气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原动力是呼吸运动。(2)胸膜腔内压=肺内压一肺回缩力。吸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3)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末存留肺内的气体量,是余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余气量:最大呼气木残留于肺中不能再呼出的气体量。(4)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若减少,肺泡难于扩张。(1)右移:PCO₂↑,pH↓,温度↑,2,3-二磷酸甘油酸↑。血红蛋白对O₂的亲和力降低。(2)左移;PCO₂↓,pH↑,温度↓,2,3-二磷酸甘油酸↓。血红蛋白对O₂的亲和力升高。(1)胃液主要成分为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内因子。盐酸可激活胃蛋白酶原,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促进小肠对钙和铁的吸收。内因子有助于维生素B12的吸收。(2)胃运动的形式:紧张性收缩;容受性舒张;蠕动。大肠的特征性运动形式:集团蠕动。消化道平滑肌共有的运动形式:紧张性收缩。(1)引起胰液分泌的胃肠激素: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2)促进小肠腔内胰脂肪酶消化脂肪的主要物质:胆汁。(1)主要产热器官:肝脏(安静时),肌肉(运动时)。主要散热部位:皮肤。(2)散热方式:辐射散热,传导和对流散热,蒸发散热。常温环境下,机体主要的散热途径是辐射。肥胖者天热更易出汗的主要原因是传导散热功能下降。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散热。(1)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2)血管加压素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合成,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水的重吸收增加。(3)醛固酮;作用部位为远曲小管与集合管,保钠排钾。下丘脑视上核及其周围区域感受血浆晶体渗透压变化。大量饮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加压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视近物时,眼的调节包括晶状体的调节(最主要)、瞳孔缩小和眼球会聚。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放松,晶状体向前向后凸出。(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由少量 Na+通道激活而产生的去极化局部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对 K+、Cl-通透性增高产生的超极化局部电位。(2)突触前抑制:突触前神经元末梢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活动减弱而发生抑制。突触后抑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故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交感神经的功能可记忆成:后面有老虎追。心跳、呼吸加快,支气管舒张,瞳孔扩大;分泌黏稠唾液,抑制胃肠运动;膀胱逼尿肌舒张、括约肌收缩(不排尿);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糖原分解(供能),胰岛素分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与交感神经相反。①α波:枕叶皮质最明显,正常成人在安静、清醒并闭目时。腺垂体激素(7种):生长激素、催乳素、促黑激素和4种促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置上腺皮质激素、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甲状腺激素缺乏可致黏液性水肿。婴幼儿甲状腺激素缺乏引起呆小症。生长激素幼年缺乏→侏儒症;幼年过多→巨人症;成年过多→肢端肥大症。糖皮质激素——应激反应,抵抗有害刺激。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应急反应。